【网络中国节·七夕】乞巧民俗
2025-04-05 21:23:51

□王重扬
一个平常的日子,大地依旧蒸腾着火热的暑气。一些人排着长队,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走村串巷,齐声唱着轻快的歌谣。队伍全部由女性组成,她们身穿整齐鲜艳的服装,在领头姑娘的带领下,朝着山村深处走去。屋瓦如麟,她们如彩龙般穿行,给古老的村庄蒙上神秘的色彩。
如果没有知情人透露,你很可能猜不出她们在干什么,她们进行的,是乞巧仪式,已经足足传承了一千八百多年。

甘肃陇南西和县、礼县一带,每到了农历六月底,女孩们从繁重的生活里解放出来,一起组建成乞巧队伍,向巧娘娘祈求赏赐灵心巧手,婚配如愿,让自己未来的日子更加幸福美好。乞巧,也被称为女儿节,是唯一一个属于姑娘们的节日。在七天八夜的漫长仪式里,姑娘们全身心投入,在繁复的议程和深奥的文化底蕴里,获得祝愿和成长。
活动开始后,第一步,是坐巧。六月底,乞巧节即将来临,村里的姑娘们呼朋引伴,聚集在一起,解下手腕上的手袢,一条接一条连成彩色长绳。大家推选出巧头姑娘,她手捧香盘走在最前头,带着众人去河边“搭桥”。两个姑娘站在河两岸,把头绳横拉在河面上。接着点蜡、炷香、祭祀跪拜。随后,大家牵手摆臂一齐唱《搭桥歌》,唱罢,拉头绳的姑娘松开手,绳子落水,很快随波而去。接下来,姑娘们要从集镇特定地方迎请“巧娘娘”到家里,供在桌子上,用丝帕遮住脸,等待正式迎巧。
迎巧时,姑娘们再次来到河边。夜幕中的西汉水,夜色阴沉,却因为这群姑娘们的到来,变得明亮而温情起来,河水悦耳,月牙如丝,看着巧头姑娘将巧娘娘的像供奉在河边,再燃放鞭炮,点燃香烛。其他姑娘们则手捧红绳,放开歌喉,唱起迎巧歌:
七月初一天门开,我请巧娘娘下凡来;巧娘娘想你着,我把巧娘娘请下凡。
一根绳,两根绳,我把巧娘娘接进门;巧娘娘想你着,我把巧娘娘请下凡……
歌声清越,直通九霄,巧娘娘听闻,欣然下凡应邀。姑娘们便恭敬起身,朝着村庄往回走,一路上依旧歌声不断。进庄,进门,进屋,巧娘娘被供奉在堂屋里,祭拜仪式才正式开始。
女人们虔诚跪拜,向巧娘娘奉香祈福。七夕节前,每天早、中、晚都要点蜡、燃香、鸣炮,巧姑娘们带着精心准备的贡品,轮流祭拜巧娘娘。
随后,拜巧开始。相邻村子的巧姑娘们互相拜访,去祭拜对方的巧娘娘。她们心怀虔诚,手捧香盘、贡品、豆芽、麦芽等,祭拜完后,再载歌载舞一番,表达对巧娘娘的敬意。姑娘们轮番表演,不仅能增进认识,还能相互切磋,在活动中学习不少东西。
十里八乡的未婚男青年们也热心围观。对于他们而言,乞巧节是一场大型的相亲现场,他们跟着队伍一路辗转,去认识和了解其他村子的姑娘们,如果遇到心仪的姑娘,就会主动认识,接触一段时间,或许会获得一份宝贵的爱情。在歌舞表演中,那些表现优异的姑娘们,会获得更多的关注,这让她们更加坚信,巧娘娘赐予的心灵手巧,会带给她们更多惊喜和幸福。
到了七月初六这天,经过六天的推波助澜,乞巧活动进入最精彩的部分。乞巧姑娘们依旧盛装聚集,先到寺院里祭神,再来到村里的山泉或井水旁,迎取第一桶水。初六夜里,清澈甘甜的泉水被倒入碗中,姑娘们从麦芽、豆芽、玉米芽里掐下叶片,放入碗中,叶片会在水里游动,通过观察叶片们组成的图案,可以占卜自己的前程命运。据说,有些富有经验的人能够根据叶片图案,推测出姑娘们手艺的巧拙,跟周易占卜有异曲同工之妙,应属同源。这个过程,俗称“照花瓣”,是女孩子们最期待最喜爱的环节,每个姑娘都会参与其中。花容照水,青春年华如水盈盈。这些情窦初开的姑娘们,还不经人事,对于未来都充满期待,等待着心仪的人出现,揭开自己命运的面纱。
七夕之夜,乞巧活动进入最后的送巧阶段。人们端着巧娘娘,朝河边走去。七天来,巧娘娘降临人间,赐给众多姑娘们巧手智慧,到了她要返回天上的时候了,大家都满怀不舍。忍着不舍,姑娘们纵情歌唱,有些人触景生情,联想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的悲苦,忘情痛哭,有些人即将嫁人或远行,无法再和同伴们聚在一起,这一夜就成了离别之夜,也泪流不止。在歌声与哭声中,她们接受了乞巧活动非常关键的洗礼,完成了乞巧节最后的步骤。
在西汉水流域,西和县和礼县的很多村庄,这种习俗已经持续了千年,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,吸引各地游客们前去参加、观赏。那么,千百年来,这位被一辈辈姑娘们迎拜的巧娘娘,究竟是谁呢?
据当地专家考证,她就是秦人始祖女修。传说,女修善织,后人将其与周人始祖中发明了牛耕的叔均传说结合在一起,形成牛郎织女的传说。女修用自己的智慧和巧手,发扬了针织技艺,为后世姑娘们留下了赖以维持生计的手艺,所以被一代代人纪念和祭拜,成为星汉彼岸无可替代的星座。
当人们仰望星空,可以时常看到那颗闪烁着智慧和神奇光芒的星星,但是天地遥望,怎样获取她的智慧和力量,成了最大的问题。天地相隔,天人相隔,一直是困扰先民们最大的难题。幸好,有智者洞悉了文化的力量。当某种距离无法用脚步和年月丈量时,文化能给我们难以预料的惊喜。于是,乞巧文化开始发端。
虔诚是关键。姑娘们制作雕像,将身上的红线收集连接起来,“河汉清且浅”,村前的西汉水流经大地,直通星汉,姑娘们拉起红绳,跨越河岸,就形成了一道诚心织就的“红桥”,可以引领巧娘娘下凡。等到七月前夜,大家虔心祭拜歌舞,就能将天河彼岸的巧娘娘迎到人间,为大家赐福。
巧娘娘在何处?在星汉之上,在供桌之上,也在家家户户的女性们身上。在乞巧文化的滋养下,在日月浸润的成长中,女人们代代相传,能做农活、织锦绣、育儿女,在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中,女性文化蓬发,在同村姑娘中互相碰撞,在邻村、临乡更大的群体里互相激发,最终连缀壮大,形成了广阔壮观的乞巧版图。中年女性们欣慰地陪伴和引导着接班人们,他们倾囊传授自己的手艺和人生经验,教导年轻的姑娘们巧手善心的真谛,在歌舞和笑语里完成了最美的传承。
这种传承不是死记硬背的教义,不是庄严肃穆的精神桎梏。乞巧节采用了一种轻松愉快的节日方式,人们载歌载舞、展现风采,把传承的红绳,赋寄于歌舞和特色活动中。润物细无声,是极为高明的方式。当然,乞巧歌不完全是轻松愉快的歌曲,有很多人发自真情,唱出自己的心酸身世和生活的不易,泪水之下,是一颗颗坚韧而纯真的心灵,往往更让人感同身受,获得感染。
年少时,我也曾流连乡土,跟着人潮去赶会,在玩闹中观赏过乞巧以及其他地方文化活动,只觉得神秘占一半、熙攘热闹占一半,着实看不懂其中的奥秘。如今,过了而立之年,这些乡土文化越来越稀有,我倒开始留意起来,一点点学习起其中的蕴藏,思索之下,直呼其宝贵,应该多多留心了解,才能弄懂乡土文化的内核。
除了仪式的神秘性,乞巧形式活泼,氛围轻松热烈,文化内涵丰富。作为半边天,在漫长的历史中,妇女都处于尴尬的地位,乞巧节的形成,是一种很大进步,是一种个性解放和文化的开放,意义深远。归根结底,乞巧节文化的魅力,在于文化的传承和信仰的深化。
即使生活再平稳如水,总会有星汉横亘在我们头顶,让我们承其重、惧其威。与其蹙眉忧天,倒不如学会乞巧,在歌声和舞蹈中开怀交流,向天借指引,向地学博大,向人学智慧。 今夕何夕,汉水西流。乞巧和她的女儿们辈辈老去、代代常新,始终活跃在星汉两岸,接续着久远的文化存留。
远看,她们是夜空里的斑斓。
走近,她们是生活里的鲜艳。
来源:新武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