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代名相张九龄,被贬荆州之后,写下千古名句“海上生明月”
2025-03-11 20:20:28

望月怀远
张九龄(唐)
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
情人怨遥夜,竟夕起相思。
灭烛怜光满,披衣觉露滋。
不堪盈手赠,还寝梦佳期。
《望月怀远》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,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名作。
贝博官方bb艾弗森张九龄(678年—740年),字子寿,韶州曲江(今广东韶关西)人,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(733年)位至宰相,在位直言敢谏,举贤任能,为一代名相。开元二十四年(736年),遭李林甫诽谤排挤,被罢相。张九龄有胆识和远见,尽忠职守,耿直温雅,风仪甚整,时人誉为“曲江风度”,据说罢相后,如有人向玄宗举荐人才,玄宗辄问道:“其人风度得如九龄否?”开元二十五年(737年),张九龄因周子谅触犯玄宗一事,被贬为荆州长史,这首千古名作《望月怀远》就写于诗人被贬荆州之后。张九龄颇有识人之道,之前,安禄山曾入京朝见,时任宰相的张九龄,一下看出安禄山是奸诈之徒。对侍中裴光庭说:“乱幽州者,必此胡也。” 开元二十四年(736年),安禄山任平卢将军,在讨伐契丹时失利,被押送京城,张守珪奏请朝廷斩首。张九龄毫不犹豫在奏文上批示,为严肃军纪,将安禄山斩首,唐玄宗却没有最终批准,为示皇恩,竟然将安禄山释放。开元二十八年(740),诗人告假南归,卒于曲江私第。诗人死后不久,安禄山果然掀起了“安史之乱”,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“全盛”走向没落。唐玄宗无奈奔蜀,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,遣使至曲江祭张九龄,追赠其为司徒。
张九龄才思敏捷,他七岁能文,终以诗名,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。其诗由雅淡清丽,转趋朴素遒劲,运用比兴,寄托讽喻,对初唐诗风的转变,起了推动的作用。其五言古诗在唐诗发展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。张九龄的代表作有《感遇》12首《杂诗》5首等,如《望月怀远》等,是历来传诵的名作。亦有《曲江集》20卷传世。
望月怀远意思是在月夜怀念远方的亲人。
首联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是千古佳句。茫茫的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,此时远在天涯的亲友,也同我一样正在望着同一轮明月而相思吧。第一句“海上生明月”完全是景,意境雄浑阔大,点明题中的“望月”。第二句“天涯共此时”,即由景入情,转入“怀远”。由望月而思人,由思人而想象对方虽远隔天涯,但与我共赏一轮明月,共生思念之情,产生了天涯共此时的情感共鸣,遥远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,给人一种身虽远心相近的感觉,突然感到一丝安慰。类似的诗句还有谢庄的“隔千里兮共明月”,苏轼的“千里共婵娟”,其意大抵相同。
颔联“情人怨遥夜,竟夕起相思”。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,整夜里难以入眠而把亲人思念。情人:指有情之人。有情之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,所以愈感长夜漫漫,故而落出一个“怨”字。“竟夕”,即通宵。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,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,而远隔天涯的亲人,因相思而整夜无眠,月色就格外亲切。
颈联“灭烛怜光满,披衣觉露滋”。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,披衣流连于庭院,深感夜露寒凉,露水沾湿了身上的衣裳。这两句细致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。竟夕相思不能入睡,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,于是灭烛,没想到蜡烛熄灭之后,眼前竟是月亮的清辉洒满房间,如水温柔的月光,惹人怜爱不已,思念之情丝毫未减。试着披衣步出门庭,抬头望着眼前的一轮明月,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,更是撩人心绪,让人感叹不已。夜深了,露水沾湿了衣襟,感到阵阵凉意。
尾联“不堪盈手赠,还寝梦佳期”。这温柔的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,可是又不能捧着赠送给你。还是睡罢!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。相思不眠之际,没有什么可以相赠,只有满手的月光。这两句,构思奇妙,意境幽清,清朗的月光饱含了诗人多少的情感,寄托着诗人多么美好的祝福和思念,多想把这美好的月色捧满双手赠送给你,让你感受我的满满的思念。可是却不能够,那就期待在梦里相见吧。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“照之有余辉,揽之不盈手”两句诗意,翻古为新,悠悠托出不尽情思。诗至此戛然而止,只觉余韵袅袅,令人回味不已。